![]() |
柯美950中的theta
由于激光器前的防尘玻璃没有装,机器飘粉后激光器中的反射镜污染造成打字问题,不得已解体激光器。在看维修手册时发现这个theta(按我英文水平理解为设定值)与磁辊转速,补充碳粉,还有图像最大浓度等都有关,不知道该基准值是厂家设定的,还是在最大浓度矫正时自动获取的呢?从头到尾,有看出来
|
我就有点好奇,都说750 920 950漏粉,为什么就没有人认真研究这些机器的加粉工作原来呢?比如粉斗里的传感器控制粉瓶电机转动,转动一定时间(或者圈数后仍然传感器为无粉状态提示更换碳粉瓶);那么下粉电机除了跟计算下分量的算法有关外还跟这个theta的数值有关,这个数值是不是最大浓度产生还是固化在系统里的常数?如果确定是最大浓度产生,那么对粉、载体、鼓的要求就可以大大降低,狗屁的维修手册这点上没有明确该参数的形成方式
|
这种基础原理维修手册中是不会讲解的,
以前厂家的工程师会有相关基础理论培训。 有感光鼓ID传感器的控制图像输出会更精准一点, 如柯美机器可设置在每1000(自行设定或关闭)印时做自动图像调整, 调整期间会在感光鼓上生成5%-10%...100%的色块, ID传感器会分别检测鼓暗电位,半色调电位,消电电位电压值, 测量得这些值后,机器同时会根据各零部件和耗材的计数, 以设定的公式生成各项目参数控制△值, 从而改变机器的激光强度,显影偏压及栅极电压等值, 以实现更精准的图像输出。 没有ID传感器的一般按感光鼓旋转,显影剂等计数控制, 机器在不同的计数周期显影偏压,栅极电压都会有相应调整。 |
这是比较高端的技术讨论,两位都是高手,尤其4190,我个人比较佩服
|
750 751 950 这种漏粉问题,想办法改废粉排外。不要循环进显影仓。
|
这个浓度最大值和半色调传感器是在鼓下方吧,这个和激光头有啥关系呀,当然激光强度和印品最终浓度肯定有关系,而最终浓度也会影响到下粉,毕竟下粉量也是由浓度传感器检测鼓上的色块进行控制的。柯美大机器,750、751、920、951/1050/1200、等等都是这样的。所以柯美机器的下粉量控制和鼓、充电、激光、显影、载体、传感器等都有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引起下粉异常。theta我个人理解应该是由机器综合各种检测值和耗材印量等参数自动生成的,人工不能更改,也许有某个DIp软开关可以控制,但厂家没有提供细节。
|
引用:
|
柯美机器把控制粉和载体比例的逻辑设计得那么复杂,不外乎是为了在极高覆盖率和极低覆盖率的情况下,都能得到比较理想的印品,殊不知国内没几个全部使用原装耗材和定期维护的用户,所以造成很多柯美机器下粉异常被人诟病,不过把这机器搞懂了也能驾轻就熟。
|
引用:
激光时序调整-LD1/2延时值; 激光平衡调整-LD1/2亮度平衡,LD1不变,LD2基于LD1的变化,防止误差扩散。 激光光宽调整-微调激光发射时间,主要针对细线的再现。 自动图像稳定控制调整值会对上述调整值产生调整并反映出来。 并作于基准值应用于复印机运行。 工程师现场在维修模式中的手动调整都是基于自动调整基础上的进一步微调, 以达到更好的图像效果。 |
讲道理,这真是深度大神才能考虑的问题,但是感觉没有卵用,因为厂家不会提供这种数据或者参数让人调整。这属于核心技术之一,就算是柯美工程师也应该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通过数据实验,基本搞清楚各自的关系,完美解决了粉过多和供粉不足的问题,其实设计人员写的笨但框架设计还是照顾到很多因素,谢谢大家讨论!
|
引用:
|
只要参数得当,大色块是没有白点的,根本不需要废粉外排,浪费
|
1 个附件
呵呵 ,原理无用论就同读书无用论一样的。
大部分用户设备出现问题后,都是等着挨宰。 少部分用户就是东问西查,东买西换,左修右整,浪费时间精力金钱。 极少数用户对自己的设备懂一点点,能准确描述或判断故障,无形中省不少钱。 厂家培训都会有基础原理的视频资料,实景动画资料及相关考试。 即使是普通用户,如果能看到相关资料也还是大有裨益。 附件 402407 |
上次施乐有个什么培训的,去的人是免费培训还管饭,但我想缴费培训了解一下也插不上。估计我就是花一千多万买km1这辈子也不会碰施乐的大小设备了,现在家里7台设备就是没有一个是施乐的。
|
所有时间均为 +8, 现在的时间是 2025-07-05 00:32. |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3.8.12 by vBS
Copyright ©2000 - 2025, vBulletin Soluti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