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帮助 |
社区圈子 |
日历事件 |
2007-07-24, 16:06 | 只看该作者 #4 | ||
|
|||
荣誉版主
等级: 七袋长老
|
印刷质量精美,墨层厚实,色泽鲜艳,画面层次清晰,能够印刷高档次的精美印刷品;凹版表面镀铬,铬层耐磨性好,凹版耐印率高,适合印量大的印刷品。缺点是制版工艺复杂、成本高、周期长、有废水废气污染,一次性投资大。凹版印刷主要用于软塑包装膜和部分期刊、杂志、画册、样本及有价证券的印刷。 2.凹版制版中,印刷层次的表现方法 凹版印刷表现画面阶调层次有三种办法,相应的凹版的表面结构也有三种。 (1)以墨层的厚薄来表现画面的浓淡溶深浅。墨层厚,墨色深,表现画面浓的部分,墨层薄,墨色淡,表现画面淡i的部分。用这种方法表现的画面阶调呈连续调,墨色较厚实,阶调丰富,表现暗调部分的层次尤佳。这种凹版的表面结构特点是墨穴的深度不一。墨层厚的部分凹眼深,墨层淡的部分凹眼浅。使用传统的碳素纸法就可获得这种凹版。 (2)以墨层覆盖面积的大小,即网点的百分比来表现画面的阶调层次,而墨层的厚薄一致。墨层的单位覆盖面积大,网点的百分比高,表现的阶调就深;反之墨层的覆盖面积小网点的百分比低,表现的阶调就浅。整个画面呈半色调。由于凹版上的凹眼深度一致,印刷的画面显得单薄,反差不如影写版。用喷胶直接法制取的加网凹版,可获得上述效果。 (3)以墨层的厚薄和覆盖面积的不同变化来表现画面的阶调层次。印刷品画面暗高、颜色深的部分墨层厚,网点覆盖面积大;淡调部分的墨层薄,网点覆盖面积小。整个画面呈半色调,但是由于凹版网眼墨穴深度不一,印刷品画面层次丰富,墨色厚实。目前高精度印刷品常用此法。用电子雕刻凹版,可以获得上述效果。 凹版制版的工艺过程如下: ①原稿→照相分色→修整→加网→打样→拼版→拷版。 ②45#钢管→车磨成镜面,要求直径误差在±15μm,光洁度在&8以上→除油脂,敏化→镀镍,厚度10μm→镀底铜,厚90μm→研磨→涂剥离液(废Ag+NO-3胶卷洗液)→镀面铜15μm厚→研磨、抛光→碳素纸或喷胶。 喷胶前对辊筒表面进行脱脂、清洗,然后喷涂感光胶,喷涂量为30-40mL/㎡,喷胶压力为0.6-0.8×105Pa→干燥→晒版(感光胶干燥后可以把步骤1中制好的样版拷版了的阳版上的图案和文字晒到辊筒的感光胶上)→显影。在显影液中,辊筒上感光胶感光了的部分发生反应硬结,而未反应的部分在显影液中溶解,暴露出研磨抛光的面铜表面→腐蚀。腐蚀深度为7μm左右→镀铬→略加研磨→打样→印刷用凹版印辊。 我国在1m以上印辊宽度的机器上,使用无缝45号钢管为印版版辊。而在400-600mm印刷宽主芭的国产机器上用回转浇铸法生产的铜辊筒为印版版辊。剥离液的目的是使用铜和底铜很容易地剥离开来,当印刷版辊不同或制版错误时,可以一面旋转一面用开水浇在版辊上,面铜就很容易地同底铜脱离开来,可在底铜上重新浇剥离液,重新做印辊。印版面铜硬度在100-200维氏硬度,而镀铬层的硬度在1100维氏硬度。剥离液可以用废胶卷显影液来浇铸,也可以配制,其配方如下(日本配方): 液1:氰化钾2g,蒸馏水1000mL;液2:硝酸银1g,蒸馏水1000mL。将液1充分搅拌后加入液2中,搅拌均匀即可使用。 (德国配方):氰化钾60g,硝酸银30g,蒸馏水1000mL,混合搅拌溶解而成。 二、制版用设备和材料 1.照相分色仪 制版用的分色仪是照相分色专用的辅助设备,它可以把原稿彩色照片,拍摄成单原色的制版用软片。它是由聚光镜、强光灯、隔热玻璃和散光玻璃以及滤色片、原稿架组成的。普通的照相镜头由于存在着球面差和色差,不能应用于制版照相用,即使是"消色差镜头"也只适宜于拍摄一般的单色原稿。制版照相用的镜头是"复消色差镜头"。它几乎能完全完全消除照相镜头在光学上存在的球面差和色差。 2.滤色片 滤色片是分色的主要工具。滤色片本身的光密度,决定于对色光阻止或吸收的能力,能有选择性地吸收光线。滤色版主要有红绿蓝黄四种色相,而主要是红、绿、蓝三种滤色片。红滤色片的标准透射波长是700nm,绿滤色片是546.7nm,蓝滤色片的标准透射波长为435.8nm。使用红滤色片拍摄的彩稿得到的片子而制得的版子是青版。红光波长能透过红滤色片引起胶片的感光硬结,而绿光和蓝光不能在红滤色后的胶片上感光,绿显影定影后的胶片上未曝光的透明部分就是绿光+蓝光的青阴片。同样道理可以做成品红阴片和黄阴片。由上述三张阴片可制得黄、青、品红三个凹版。 滤色片的光学密度大小对感光的快慢和原稿的滤色程度有一定的影响。滤色片本身的光密度大,感光速度慢,对原稿的滤色程度比较正确。滤色片有胶质和玻璃两种。玻璃滤色片是用染料及金属盐熔化在折射率极小的光学玻璃中制成的。掺入的染料要符合光谱的波长,各色的折射率要一致。由于红滤色和蓝滤色片都还只能吸收部分青色和品红色,目前只能用蒙版和人工加修的方法来较正上述分色上的误差。黄版比校理想。照相的镜头应使用无水乙醚70%+无水乙醇30%的混合液,用脱脂棉沾湿后擦洗。标准滤色片制青版用红滤色片吸收波长400-600nm,透射波长600-700nm;制品红版的绿滤色片吸收波长400-500nm和600-700nm,而透射波长500-600nm;制黄版的蓝滤色片吸收波长为500-700nm,透射波长为400-500nm。 3.光源 照相制版分色时使用的光最好用接近于太阳光的光源,如:氙灯和效应灯。我们把一种理想的绝对黑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发出的色光时的温度称为该色光的色温。照相制版用强光灯(色温在3200-4000K),磺钨灯(色温为2800-3500K)、氙灯为6000K。以氙灯最为理想,光接近于日光。各种光源的色温如下: 蜡烛 1900K 普通照明钨丝灯 2700-3500K 摄影强光灯 3200-3400K 氙灯 6000K 日光 5300-7000K 荧光灯 3570-4100K 碳精灯 5200-5400K 辨别印刷色样*和观察透明彩色正片**用光(辨别印刷色样用光在数据前加一个*,观察透明彩色正片用光在数据前加两个**): (1)北窗天然阳光 (2)6500K色温 40瓦日光灯管三只 20瓦蓝灾光灯管二只 *00瓦钨丝灯 6只 **25瓦钨丝灯(有圆形反光罩)4只 分色照相制版白光光源的比较: (1)碳弧灯:使用不方便,电压不稳定,光量难以控制,环境污染大。 (2)白炽灯:效率低,只有7-8%的电能转变成光,色温低,所以谱色发黄,不利于分色工艺,有90%的电能变成热,为此影响天色色片原稿的保存。 (3)日光灯:功率有限,不能供大面积原稿足够的照明和发光强度。 (4)磺钨灯:工作温度在1700-2800℃,易燃,且必须水平安装,否则会破坏磺钨蒸发的循环。 (5)镝灯:1000瓦的交流球形镝灯用于照相分色制版,显色性、光效性好。3000瓦的大功率直流球形镝灯,色温可达6000K,接近于太阳光。 (6)饥灯:已普遍采用。色温6000K,接近太阳光,谱色正确,可见光内连续光谱。此外还有红外和紫外辐射。如把太阳光对彩色稿件的传色系数定为100%,则氙灯的传色系数可达94%,而卤素灯为85-95%。但应充5-10个大气压的高压氙气灯,工作时压力可达15-25个大气压,易爆炸。氙灯有长弧、短弧和脉冲氙灯三种。脉冲氙灯尤为适用直接加网分色强光源。 4.感光片 感光片的结构共分五层,从底层起分别为防光晕层、片基、结合层、乳液层、保护层。 (1)防光晕层。这是为了防止曝光时,强亮点在片基背面反射回去一部分光,从而引起光晕现象而设立的一层。这一层在透明基材的反面。一般正色片用红色涂层,全色片用深绿,色盲片用黄色涂层。正色片不能感受红橙色,在暗室操作时可使用光线较弱的红灯,一般只作拷贝蒙片用,用O字头表示。全色片能感受一切色光,用P字头表示。色盲片只能感受蓝紫色的光,在拍摄黄版时可用,感受光谱谱长为330-480nm。防光晕层由灰黑色的银组成,不能被显影液、定影液去除,只能在漂白过程中去除。 (2)片基。片基有玻璃片基和胶片片基二种。胶片片基使用硝酸纤维素酯、醋酸纤维素以及合成树脂(PET),其厚度为0.08mm、0.12mm、0.18mm、0.20mm。 (3)结合层。结构层是为了提高乳液层同片基表面的粘结力而使用的一层预涂(底涂)层。 (4)乳液层。乳液层是感光片的核心。光线通过乳液中的银盐而引起感光作用。使用溴化银乳剂,银盐的颗粒在0.05-5μm之间。颗粒愈大,感光速度愈快,但解像力低。 (5)保护层。起保护感光层的作用,并防止灰尘和抗氧干扰的作用。感光片的密度是用来说明感光片的阻光、透光或明暗程度的,其数据用阻光率的对数来表示,即密度D=1gQ,而Q=I0/I,其中Q为阻光率,I0为揣射光的强度,I为透射光的强度。凹版照相底片密度为0.3-1.6(阴片),阳片为0.3-1.8。可使用透射密度计和反射密度计来测定底片密度。密度是检查质量的标准,是确定工艺的依据。 |
||
发表新主题 关闭主题 |
|
|
相似的主题 | ||||
主题 | 论坛 | |||
各位印刷的朋友帮我来看一下是怎么会事? | ◆- 数码印刷综合讨论区 | |||
问个关于AI有点菜有问题 | ◆- 印前综合技术讨论区 | |||
你各位大侠看一下这种效果在什么软件里做最快捷,容易? | ◆- Adobe 设计软件应用 | |||
老大进来看一下 | ◆- 问题反馈区 | |||
请大家分析一下 | ◆- Adobe 设计软件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