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帮助 |
社区圈子 |
日历事件 |
2005-06-15, 16:40 | 只看该作者 #2 | ||
|
|||
见习会员
等级: 三袋长老
|
一、 CTP技术的家族成员和分类 CTP主要有4个家族成员,即,CTPlate、CTPress、CTProof和CTPaper/Print,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在印版上直接成像的CTPlate和CTPress和在承印物上直接成像的CTProof和CTPaper/Print。第一类技术的特点是将计算机系统中的数字页面(Digital Page)直接转换成为印版,然后再通过传统的压力过程将印版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最终产品(印刷品),在这个过程中印版成为连接数字页面和印刷品的中介媒介(图1A);后一类技术的特点是将计算系统中的数字页面直接转换成彩色硬拷贝(样张、印刷品),不再使用象印版那样的任何中介媒介(图1B)。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CTPlate和CTPress为代表的在印版上直接成像技术属于采用传统形态印版,靠压力作用的印刷方法,是印刷复制技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延伸。这种印刷技术仍然可以从传统的印刷定义得到完美的解释,印版、压力和复制是必然的三个关键词。但是,以CTProof和CTPaper/Print为代表的在承印物上直接成像技术已经不再使用传统形态的印版或根本上不使用印版,属于无版印刷(Plateless Printing)的范畴,而且最终影像的形成也不靠压力的作用,属于无压印刷技术 (NIPNon-impact Printing)。显然,印版、压力和复制已经不再是这种印刷方法的关键词,当然这种印刷技术也不可能从传统的印刷定义得到完全解释。但是这丝毫也不意味着是不是需要讨论数字印刷这种形态是否属于印刷。实际上这种讨论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数字印刷机输出的产品都与传统意义上的印刷品没有两样。从这种意义上讲,也许是到了应该考虑修改印刷定义本身的时代了。由于使用了印版,CTPlate和CTPress依然是一种针对大众需求的印刷技术,靠忠实、大量重复印版上的相同影像来获取价格上的优势。但是,CTProof和CTPaper/Print却不然,是一种针对个性需求的印刷技术,靠快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 也许,人们要问一个本质的问题,即,印刷是否一定要使用印版?从原理上讲,答案是否定的。印版的使用既有历史发展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不得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印刷的诞生与印版的使用密不可分。无论从速度、效率、质量,还是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将印版作为一种中介媒介是大量制作相同产品(印刷品)的最佳选择。为了得到符合速度、效率、质量和成本要求的印刷品,人们在历史上不仅仅需要使用印版,而且为了制作这样的印版还需要使用其它的中介媒介,银盐感光胶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即使在今天,这种状况依然存在,并占有很大的比重。银盐感光胶片的使用在照相制版工艺中达到高峰,有用于图象和文字制版用的蒙版胶片、分色胶片、网点拷贝胶片、照排胶片(或相纸)以及用于制作晒版整页胶片的拷贝胶片等等,品种繁多。印刷业曾经是工业银盐胶片的最大用户之一。使用这些银盐感光胶片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制作符合质量要求的印版,而印版存在的唯一理由是为了实现大量、高速和低价格的复制,生产相同的产品-印刷品。如果能够直接获得印版,根本就没有必要使用银盐感光胶片。同样,如果能够直接获得印刷品,当然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使用印版。电子分色机的出现极大地减少了银盐胶片的使用量,图文并茂的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使银盐感光胶片的使用降低到了最低限度,直接制版的出现意味着银盐感光胶片将从印刷领域彻底消失,数字印刷技术的出现宣告了印刷可以不再使用印版。 二、 CTP是印刷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1995年在德国举行的DRUPA博览会首次大规模全面展示了CTP技术,人们普遍将1995年看成为CTP技术的元年。实际上,CTP技术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年轻,其基本概念和具备的优越性早在70年代就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但是,当时缺乏必要的技术环境和配套的设备器材,CTP技术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在上面已经讲到,CTP技术的本质是将数字页面直接转化成印版、样张甚至印刷品,不再存在任何中介环节或中介物理媒体(如,胶片)供确认、修改或拼接。这隐含了两层意思。第一,要求数字页面在内容上是完整的,在质量上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实际上就是最终产品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数字方式)。第二,要求转换技术能够完成忠实可靠的转换,而且对速度、效率、质量、成本以及耗材和环境的要求符合最终产品形式的技术要求。因此,CTP技术需要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环境、配套的输出设备和器材以及全新的管理理念。 完整数字化环境的建立直到80年代末期才逐渐显露出雏形。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图像和文字在同一个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处理铺平了道路,以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高质量的图文并茂的桌面出版系统开始在印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主要的印前生产手段。到90年代的初期,印前加工处理的数字化环境已经基本成熟,计算机成为加工处理的主要工具,网络和数字媒体成为信息(产品)传递的主要手段和系统连接的纽带。图文并茂的数字页面的质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传统制版工艺的水平,只要通过适当的转换技术就可以将数字页面直接转换成为所需要形态的产品,如胶片、印版、样张、印刷品等等(图2)。CTP技术需要的数字印前环境在技术上已经趋向成熟,配套的输出转换技术以及设备器材成为关键和开发研究的重点。 图像照排机(Imagesetter)的出现为数字页面向图文并茂的整页胶片的转换成为可能,将传统工艺中的分色、挂网、照排、拼版、拷贝等操作融为一个整体,由计算机系统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印前操作的速度、质量和生产效率,印前操作的数字化从原稿延伸到了整页胶片。这种以数字印前系统和图像照排机为主体的生产系统已经成为今天印前生产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和基本配置。 印版照排机(Platesetter)的出现使数字页面向印版的直接转换成为可能,将传统工艺中的分色、挂网、照排、拼版、拷贝甚至晒版等操作融为一个整体,由计算机系统统一完成,实现了印前操作的完全数字化。直接制版使印前操作的数字化从原稿一直延伸到了印版,即,实现了印前操作的完全数字化,而且不再使用象银盐感光胶片等的中介媒介,结束了印前生产依赖银盐胶片的历史,实现了“无银”制版(Filmless)。这种高效、低成本的印前生产具有在此之前的任何生产技术都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和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印前生产手段和系统基本配置。 数字印刷机(Digital Press/Printer)的出现使数字页面向印刷品的直接转换成为可能,将传统的印前、印刷甚至印后操作融为一个整体,由计算机系统统一完成。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数字化生产技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中介物理媒介存在,所有产品在与顾客见面之前都以数字方式在生产系统中存在、流通和处理加工。数字印刷不再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印版,属于无版印刷方法(Plateless Printing),因此具有可变信息印刷(Variable Information Printing)和按需印刷(On-demand Printing)的能力,将成为正在逐渐兴起的按需/个性化印刷市场的主要生产技术手段。 数字彩色打样机(Digital Proofer)的出现使数字页面向彩色样张的直接转换成为可能,实现了打样的数字化,即所谓的直接数字式彩色打样(DDCP:Direct Digital Color Proofing)。从印刷生产的角度来看,DDCP实际上是与直接制版配套的辅助技术,因为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打样方法不是在速度上不能满足直接制版的要求(如,传统的打样机打样),就是由于没有胶片的存在在技术上难以实现(如,传统的色粉或叠层简易打样)。当然,DDCP的高质量还可以在其它领域找到应用,如,广告、橱窗展示、招贴、艺术设计等等。 显而易见,CTP技术实际上是印刷产业技术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CTP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设备或器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配套的数字化环境、控制管理技术和设备器材之间的协调作用才能发挥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 三、CTP技术需要的生产环境 早期的CTP生产流程着眼点主要放在印前系统,主要涉及从前端设备到印版照排机的数字工作流程。但是,今天的CTP工作流程所覆盖的范围已经从前端设备一直延伸到印刷机,甚至要延伸到印后工序,实现了印刷生产系统的高度整合和生产流程的综合管理和控制。在这种高度整合的生产系统中,传统的印前、印刷和印后工序由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无缝连接),各种设备和器材都作为整合系统的组件在系统级别上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所有生产信息和产品资源在系统各个组件实现无缝传输,交换和共享。数字化工作流程及管理将成为CTP技术运行的必要条件和关键。 传统的工作流程建立在物理媒体(如,分色片、照排片、样张、印版等等)、交通运输和仓储的基础上,生产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操作工序)都以物理媒体的加工处理为对象,交通运输和物理媒体成为连接不同环节的纽带,物理媒体的可视外观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方便的媒介。但数字化工作流程则不然,所有生产信息和中介产品都以数字方式在系统的各个组件之间进行传输、处理和存储,数字网络和数字媒体熑纾光盘、光磁盘、硬盘等等牫晌连接系统组件的纽带,不再存在传统工作流程中的可视物理媒体。印前系统通过CIP3-PPF格式PPF:Print Production Format向印刷机传递套准数据和版面油墨影像统计分布数据,实现自动套准和墨量的预先设定,同时也向自动化的裁切和装订设备传送产品尺寸、裁切线和折页线位置数据,实现印后操作的完全自动化(图3)和印刷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集中管理。 印刷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进程并没有停留在印刷生产系统本身,已经开始向印刷生产系统的两端延伸,将定货、策划、设计等为代表的业务入口和产品储运、流通、销售等为代表的销售出口都纳入到了系统的管理范畴,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数字网络和数字媒体为纽带,包含企业甚至集团整体的经营策划,生产组织、调度、协调、监控、管理以及营销管理数据的庞大信息系统。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的组件可能是来自不同厂商的不同品牌的设备、器材和系统,因此,标准化(数据格式的标准化、通讯接口的标准化等等)成为系统平稳运行,数据无故障流通、交换和共享的关键。 数字化生产流程导致了生产过程全方位的整合,网络传输和数字媒体取代了传统的可视物理媒体和储运方式。这不但会改变印刷/出版产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而且可能会导致整个产业的经营和运作模式发生变化,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中,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和接受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各环节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随时都要进行庞大的信息和数据交换。因此,生产流程和系统整体的信息/数据的管理、有效利用以及质量检测和监控都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同样一套数据,可能要在不同的环节上被调用,也可能以不同的形式被输出,需要进行不同的调整。即使按同样的方式被调用或输出,但由于设备的不同熑纾不同品牌或同一品牌,但不同使用时间的设备牐也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一套精美画册的数据熗枷瘛⑽淖帧⑼及敢约鞍媸绞据牻入系统后,将要在图像处理终端被加工处理并显示,同时,也要在拼版终端进行拼版并显示,最终可能要输出成彩色样张,也可能要输出成胶片、印版甚至印刷品,也可能要被用来制作电子出版物熑纾CD-ROM牐也可能要用来进行其他的视频显示,也可能要进行编码压缩传输到异地,也可能用来进行后续工序的设定和控制等等。这就是目前常说的“单一数据源,多途径使用"One Source Multiuse的基本概念。目前很多数字印前系统(如,Heidelber公司、Scitex公司等推出的系统)都采用ROOM(RIPonce Output many times)的概念,即,系统内部保存的数字页面只需要进行过一次RIP展开,所有输出(如,胶片、印版、样张、印刷品等等)都采用同样一套数据。SCREEN公司提出的NOOM(Normalize once Output many times)属于同样的概念。由于每一个环节都有自身的属性和特征,为了得到同样的效果所需要的数据显然是不一样的。例如,为了提高处理速度,拼版和视频显示显然不需要高分辨力的数据 因此,必须从高分辨力的数据中产生用于这些应用的低分辨力数据;同样,为了在数字式打样、印版制作以及数字式印刷的各种输出方式中都能得到同样的效果,显然需要针对不同的输出方式对这套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因为,不同的输出方式可能采用不同的成像原理,使用不同的呈色材料和载体,有不同的呈色特性。那么,为了保证这些数据的准确产生、无故障流动和再利用,各环节设备属性的确定和管理,数字式工作流程的设计和管理,数据存储和调用的管理,数据通信的格式标准化以及管理等就成为系统运行的关键。 如果将“单一数据源,多用途使用”这种概念进行一般化演义,就引申出了今天正在逐步形成的跨媒体技术(Cross-media Technology)的基本内涵。跨媒体(Crossmedia)开始成为目前一个时髦的术语,通常以跨媒体出版Crossmedia Publishing、媒体数据库Media Database等形式出现。跨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是将数字化的所有视觉信息资源(如,图像、文字、图形以及其它的视频信息,甚至可以延伸到音频信息)转换成为一种与具体媒体无关的数据,存储在网络系统中形成一个庞大的与媒体无关的网络化数据库(Media-neu-tral Databank)。数据库中的所有信息和数据可以通过网络被访问、查询,甚至重新被加工处理,制作成不同的媒体产品,如,印刷品、胶片、印版、样张、CD-ROM、电子出版物、各种显示影像、网络主页以及网络出版物等等,或通过网络传输到任何需要的地方(相当于发行)。显然,跨媒体技术的基础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图4)。建立与媒体无关的数据库是保证在各种媒体上得到相同输出效果的前提,同时,最终媒体产品的制作生产设备的属性也必须纳入系统级别的统一管理。这一点非常像目前以ICC为基础的彩色管理系统,系统内部保存的数字图象是按照与设备无关的色空间进行描述 煟茫桑诺模YZ或LAB牐可以通过输出设备的彩色属性文件,转换成视觉效果一样的不同媒体产品(如印刷品、彩色样张等等)。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已经具备了这种完全数字化的生产环境,即使在发达的工业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多数企业仍然处在数字与模拟流程并存或混合的过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仅仅靠引进印版照排机或数字印刷机显然还不能够构筑真实意义的CTP生产。这也是设备器材厂商和印刷企业不断努力的一个方向,并取得显著进展。基本上所有大制造厂商都推出数字工作流程,非常重视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的整合生产管理技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AGFA推出的Apogee Series2,Heidelberg公司推出的Prinergy等等。Dainippon Printing公司的Prepress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也称为DNP FLOW犚约捌渌公司展出的系统;拟在实现自动套准、墨量预设以及印后加工高效自动化的,建立在CIP3标准上的印前到印刷甚至到印后环节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有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公司的CIP3 Compatible PPC Server Interface,Heidel-berg公司推出的CPC32-CIP3:Prepress Interface以及Komori公司推出的HIPER系统Highly Intelligent Printing for Economic Reengineering等等;以系统整合为背景,贯穿印前-印刷-印后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有Heidelberg公司推出的,以Delta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工作流程,Fuji Film公司推出的拟在实现系统各个组件之间一致性的数字式工作流程Valiano Flexfile System以及以数据库和网络为技术背景,对应不同使用用途的AGE Advanced Graphic arts Evolution,Danippon Screen公司推出的对应于网络化的智能型RIP:True Flow以及AGFA公司、Scitex公司推出的数字式工作流程。尽管各个产品针对的专业领域和覆盖的范围都不尽相同,但普遍都趋向采用PDF作为数据格式,主要原因是PDF格式非常适合于数字页面的传送,而且这种传送以及传送结果不依赖生成这些数字页面的软件和硬件平台。这在今天的网络出版/印刷以及网络化图文数据库的再利用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整合系统生产以及管理的另一个基础是系统组件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印刷和印后设备在这个方面的进展尤其引人注目,构成了近几年这个领域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印刷机操作和管理自动化的主要目的是使印刷机能够融入一体化的整合生产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印刷机的生产效率,强化质量监控和管理,减少废品率。上版自动化不但大幅度减少了上版时间和强度,而且使套印更加准确和容易实现;墨量在机自动监控和调整系统保证了印刷过程中版面印刷密度的高度一致性;墨量预设系统使油墨的设定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构筑了印前系统与印刷机械连接的桥梁,大幅度地减少了过版纸的数量。特别是印刷机油墨的预先设定已经开始通过CIP3-PPF格式,按网络方式直接从印前系统获取版面油墨影像统计分布数据,而不再通过扫描印版的中介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Heidelberg公司推出的CPC32-CIP3 Pre-press Interface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印刷机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在数据传输和控制上已经开始与印前系统融合。印后加工设备的数字化不仅指设备的控制按照数字方式进行,而更多地是指实现数字化控制后,自动化的印后设备可以从印前系统中获取有关印后加工的必要数据,如,产品尺寸、裁切线和折页线位置等数据,以便完成有关设备的预设和调整,减少准备时间,提高生产效率。1999年在日本举行的IGAS展览会上,Horizon InternationaL公司推出的数字式装订系统Computer Aided Binding System CABS System,On-demand Binding System以及In-line Perfect Binding System,Fuji Xerox公司推出的书籍按需生产系统方案BOD Solution中的联动装订设备都是这种技术动态的典型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