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帮助 |
社区圈子 |
日历事件 |
2006-04-03, 15:51 | 只看该作者 #17 | ||
|
|||
荣誉版主
等级: 四袋长老
|
3, 实地最大密度,网点的最小扩张,灰平衡的最佳表现,这3点是相互关联并相附相成的,在这里我们放一起来讨论,首先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保证最好的灰平衡状态下,得到最小的网点扩大率并来决定最大的实地密度,四个色中,黑版我们独立拿来考虑:我们首先要决定黑版密度,因为其它3个色的密度和灰平衡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又以黑版的灰度最为灰平衡依据的,我们来看测试图中的一个区域: 水墨平衡.jpg 现代胶印中我们要求黑版的密度越大越好,但由于印刷机的水墨平衡关系;太厚的墨层厚度会带来油墨的粘连就是我们常说的糊版,因为黑墨的黏度最高,它发生糊版的可能性最大,上图中我们要求图像中越细的反白线越清晰越好,加大黑墨量直到0.01point的线条刚刚要糊版时候,此时的黑版实地密度就可以认为最大的密度,是否最佳我们要看网点扩大线性图:(下图) 网点扩大及线性.jpg 我们目测要求黑墨的渐变匀称无阶梯状,最暗部没有糊版,对于黑版来说我们对它的网点扩张率可适当的加大,为的是得到更黑的黑色,所以要求50%处的网点扩大不超过15%即测量值在65%以下,通常满足以上条件后,测量一下黑版的密度就是我们要定下的最大黑密度了,一般在1.7-1.9左右。 我们决定了黑版后,在来决定其它3个颜色的最大密度值:看测试图的最上方的区域: 灰平衡.jpg 这里主要是两个灰条,上面的灰条是3色(CMY)灰,下面是单色黑在50%处的灰,现在我们要求印刷时调整3个色的密度,直到上下两个灰不管是色相上还是明度上都非常的接近,两个灰接近以后我们在来测量CMY三个色在50%处的网点扩大,要求在网点扩大率在12%以下,即小于62%,同时观察其三个色的渐变梯次,和黑版一样要求渐变匀称无阶梯状,此时记录下三色的实地密度值,分别把它们作为最大的密度,一般三个色的密度范围为:C=1.5-1.65,M=1.4-1.55,Y=1.2-1.4左右,测试图上还有一个区域是检查灰平衡的,它主要检查不同阶调处的灰平衡:见下 灰平衡2.jpg 上图中表示在不同阶调处(分别是7%,30%,60%,80%)三色(CMY)组成灰色的比例数值,我们分别找到最佳灰平衡的色块,所谓的最佳灰平衡就是要求和单色黑版同阶调的灰色色相一致,只要这样的三色灰色块越接近图中红色对角线,那么整个印刷的灰平衡就越标准 现在我们有了四个油墨的最大密度值,最大黑墨量及最大油墨总量 4, 套印精度,套印精度是印刷最基本的要求,却也是我们做色彩管理中很重要的因素,要最终做为一个色彩标准,颜色的准确度是非常重要的,胶印印刷的四个色网点成一定的角度规范排列,当色版间套印发生故障时,就会严重影响印刷品色彩的显色效果,所以测试图中也有很多地方给我们提供套印精度的检查: 套印精度.jpg 上图中我们要求任意方向的两个颜色边缘都不能有露白现象发生 到此为止我们基本调整好了我们的印刷机或者我们可以说完成了印刷机的标准调整工作,测试图中还有一些摄影作品可以用来观察调整好以后的实际效果,这些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体现暗部层次的暗调照片;体现亮部层次的高调照片,还有风景人物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经验来判断这些照片还原的正确性 接下去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印刷的标准数据去指导我们的标准色靶文件的印制了 续待..... |
||
2006-04-03, 16:57 | 只看该作者 #18 | ||
|
|||
正式会员
等级: 五袋长老
|
色彩管理一般是指较早前的Closed-Loop(闭合)方式和现在流行的Open-Loop(开放)方式,后一种则一般指基于ICC原理。它通过取样设备空间,再转换到连接空间,再转换到另一设备空间,只要精确测量或描述出两个设备空间,就可以完成精准打样。以上是我对该原理的简单描述。 请注意到“取样”两个字,目标空间和源空间(换句直接的,打样设备空间和印刷设备空间),它们的色域描述都是取样完成的。测量两点,在两点之间的则通过算法模型估算出来,这就产生了问题,算法如何,直接决定了结果,目前主流管理软件差别很小,应该不用担心。担心的是所测的两点,只要这两点“准确的反映了设备本身”,又被“精确测量”了,就可以了。我认为多数人范的错误就在这里。 就印刷设备空间来说,假设印刷机的印刷状态定义为E: E=介质+压力(或者网点扩大)+水墨平衡状态+墨膜厚度(表现为实地密度)+墨层均匀度(平行于滚筒轴向)+.... 以上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所测量的两点分别是在不同的E条件下得到的,再好的算法模型也很难准确描述两节点间的色彩变化。只要IT8.7.3的928个色块的E是一样的,印刷设备空间就可以准确描述,即一个较均匀的设备空间。实践中很多因素是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比如,调墨不均匀,这个地方是D1.7,那个地方是D1.5;蓝墨Dot Gain是15%,红墨Dot Gain是20%等等,如果测的是E1,下次印刷在E2、E3、E4...,更难跟色了。 以上的意思主要是说印刷机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我们讲"3C",其中第一是对设备的校准,印刷机也要这样,要每次印刷都这样。以往过多依赖人的经验,如果这种经验是没有理论依据的、非理性的,也常常是不能移植的,在这个机型上适用,换了别的机型就不能用,特别是集机械、光、电高科技于一身的现代印刷机,当然要科学的方法操作,即可以精确测量、精确控制的方法。j制定质量标准、操作规范,采用科学的测量控制手段(广泛使用测控条、密度仪、分光光度计等),以期达到稳定的E。比较理想的是得到: E=(E1+E2+E3+...+En)/n,得到这个E的印刷设备空间,就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打样需求,印刷也更容易跟色。 我的一个经验是,要得到这个可以用来测量的标准样张当然是不容易的,容许它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偏差范围内,我在获得一组测的数据文本后,对数据进行人为处理,剔除或修改其中的偏差较大的数据、或平均计算,再制作Profile,效果更理想。不过比较费时费力,要多次测量、甚至自己计算。使用软件的各种调整工具,难免会扭曲设备色空间,因为你的调整总是基于少量的局部的你所见的色偏。 由不同的设备、材质、技术、软件组合的打样流程,得出的打样效果不同。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目前相关的技术人员素质不够高;印厂数字化观念淡薄,仍沿用传统模式管理数字化设备。我接触的国外专业工程师,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是国内大多数同行不能比的。管理理念更是差距甚远。国内厂家只是买了这些设备、软件,根本没考虑怎样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流程当中。一个数码打样好像只是印前的事情,印刷跟不到色,就说是打样的问题,做icc测试,随便印一下,平常印刷乱调机器,这样根本做不好数码打样。做数码打样的基本前提是印前、印刷一体化,要工艺稳定、操作规范,不能我测的是这个状态的,你印刷时机器是那个状态的。如果这一点作到了,剩下的就是测量和制作Profile的问题了。 |
||
右列 14 位会员因为此帖价值甚高向 g_yang_123 表示感谢: |
156802492 (2017-09-29),
boya (2012-12-25),
cong_killer (2014-01-18),
daodao1205 (2012-11-30),
dlf917 (2018-11-28),
icest (2009-03-15),
lagn (2019-03-16),
lalalaok (2010-11-26),
quyu (2011-10-10),
rkmac (2016-03-29),
sss1987love (2012-12-08),
zhoudabo (2010-11-20),
一杯水 (2011-04-27),
小仙 (2013-03-06)
|
2006-04-03, 18:59 | 只看该作者 #20 | ||
|
|||
荣誉版主
等级: 四袋长老
|
第六, 现在我们进入主要任务:根据上面的印刷标准来指导我们印制标准的色靶文件了,首先选择我们的色靶,一般来讲我们可以印IT8.73,也可以印制ECI2002R如果是用GMG软件就必须用ECI2002R了,如果是其它基于ICC的色彩管理就建议印IT8.73的文件,太多的色块对基于ICC特性文件的数码打样并不是一件好事!要注意的事项有 1, 要根据你的测量工具来决定色靶的排列方式,不同的测量仪器都有自己的色块排列,porfilemaker里提供了这些不同排列的图文件。 2, 要注意图在印版上的放置位置,要尽可能的居中放同时避开印刷机窜墨棍的停顿位置,新型的印刷机可以在操作窗中方便的调整窜墨棍的停留位,一些老型号的调整起来就很麻烦了。 3, 印刷时必须要精确套准,这点重要性上面已谈到。 4, 还要严格按前面测试后定下来的颜色密度进行印刷(假定我们前面定下了四色的实地密度分别是K=1.9,C=1.6,M=1.55,Y=1.4),那么印刷时误差不要超过此标准密度的0.05。 5, 在整个色靶范围内,同一色左右密度误差不能超过0.05!(假定C色密度标准=1.6那么在整个色靶范围内C色密度必须控制在1.55-1.65之间!切记这很重要!!!) 6, 调整完机器和颜色后,让机器一路开200张以上,取最后的10张, 分别测量密度值选最接近标准密度值的印品。 7, OK,至此你终于得到了一张标准的印刷机色彩特性的色稿了。, 第七,测量:测量的工具软件实在很多,熟练使用这些工具和软件的高手这里就更多了,我不在复述,我一般用profilemaker+lino/scan来测量,用printopen来检验,再由profilemaker来生成ICC,想讲的一点是对测量后的数据的校验问题,和生成ICC特性文件时的设置问题,这两点很容易被人所忽视,首先来看看校验,印刷好的色稿是不是一定标准了呢?是和我们预期制订的印刷标准一致吗?这就需要我们对测量好的数据进行一次判断,测量完后不要急于生成ICC,而把它测量数据存成一个TXT的数据文件,这里介绍printopen里的一个很有用的功能,就是用来检查测量的数据:我们打开printopen,点新建一条曲线,然后点打开一个数据文件,选择我们前面测量生成的TXT文件见下图 printopen-1.jpg 打开后我们可以先看看它的色域范围是否正常: printopen-2.jpg 接下来重点检查测量后的网点扩大的曲线: printopen-3.jpg 上图中应该检查网点扩大是否在我们的理想值范围内?每个色的曲线网点扩大最大值是否发生在50%的地方?抛物线是否光滑?等等,如果有问题,我们可以用手工测量标准印张来判断问题是出在测量上面还是印刷上面,总之生成曲线前我们必须让得到的数据是精确的,而不是带有缺陷的,只有建立在正确的数据基础上的ICC特性曲线才是有价值的! 第八, 最后生成:经过上诉检验的数据后,我们再调入profilemaker里开始生成ICC曲线,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分色方法的设置,这将关系到后面ICC的应用,因为这条曲线我们不仅仅是用来数码打样的,它将是我们一个色彩管理系统中的精髓!它还指导我们的屏幕软打样,和分色匹配! 我们来看看下图,profilemaker中的生成时的分色设置: profilemaker.jpg 首先:UCR还是GCR? 这得根据你的图片类型来决定的,一般来讲,UCR是让少量的黑版参与分色,如果你要进行彩色图片的复制,你就得选UCR,它可以让你的图片色纯度更高,比如人物的肤色上我们尽可能不要让黑版介入,毫无疑问,UCR应该是我们的首选 这里我建议大家再用GCR来生成另一条ICC,原因是当你做一些黑白基调为主的作品时,较多黑版的介入可以让你在印刷时保证色调的一致,像带冷暖调的黑白照片,国画等等都必须用GCR的分色法来做分色的. 接着就是我们要根据你印刷机特性输入你的最大黑墨量和你的最大油墨总量了,c,m,y,k的各自油墨总量也是根据印刷的测量图上的数据输入! 现在,就点OK吧! |
||
右列 5 位会员因为此帖价值甚高向 chenxiaogu 表示感谢: |
huayanhang (2010-10-21),
lagn (2019-03-16),
lujiyu (2013-05-24),
quyu (2011-10-10),
优良印品 (2011-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