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帮助 |
社区圈子 |
日历事件 |
2013-03-04, 07:51 | #1 | ||
|
|||
见习会员
等级: 小兄弟
|
1、刀线与油墨的粘度有关 刀线的产生与油墨的粘度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实际生产中,油墨的粘度越高,越容易产生刀线。这类刀线在印品上大致呈现两种形状。 1)第一种刀线呈微细的流丝状,一般不会拖太长,而是间断性的出现在印品上(如图1所示)。微细流丝状刀线的起点大多靠近印刷图案,而且刀线在起始点处一般都比末端粗。在实际生产中若不仔细观察,这种微细流丝状刀线很容易被忽略。消除这种流丝状刀线的方法如下:①将一把宽5cm、长15cm、厚140cm的软塑料卡研磨得非常光滑,在出现刀线处轻挑一下。正常情况下,这种微细流丝状刀线会得到改善。这种操作一般在机器运转情况下完成,要求必须由熟练操作工来做。②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则是向油墨中加入适量的溶剂以降低油墨的粘度,油墨粘度降低后,微细流丝状刀线一般都会消除。 2)第二种刀线是以印刷图案为起始点,但刀线集中且比较粗糙,并且很有规律地出现在印品的同一位置,往往还要延续到下一色。 这种刀线比较明显,容易被发现。出现这种刀线的原因是:油墨粘度太高,印版上网点转移不良,特别是当温度过高时,油墨表面会形成一层薄的干固层。时间长了印版与刮墨刀之间积累的墨层将刮墨刀顶起,从而产生这种刀线。解决这种刀线的方法是:①调整刮墨刀角度,一般情况下刮墨刀与印版之间的角度为60度,此时可将刮刀与印版角度增加到65度左右,以增加刮墨刀压力,同时向粘度高的油墨中加入适量添加剂或溶剂,以降低油墨的粘度,增加油墨的流动性。加溶剂时应对油墨进行搅拌。②在油墨槽中放入搅拌辊,随着版滚筒的旋转,搅拌辊也相应旋转,可防止油墨表面结层,以上几个解决方法相互配合使用,上述集中的、粗细不一的刀线通常将会得到消除。必须说明的是,刮墨刀角度不宜增加太大,同时压力不宜太高,否则易使印版滚筒损伤,影响使用寿命。 2、刀线与油墨颗粒粗细程度的关系 油墨颗粒越细印品质量越好,产生刀线的几率也就相应降低。对油墨的粒度粗细有严格的要求,通常要求油墨细度直径为15μm。油墨细度达不到要求,粗糙的颗粒将会把刮刀顶起,从而产生刀线。同时太粗糙油墨颗粒,对刮刀印版损伤都很大。油墨的粗细应适中,太细也不好。经过对比刀线的长期观察,发现油墨颗粒粗糙导致的刀线在印品上的走向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印品上出现不规则的粗细不一的刀线,这种刀线从印刷图案部分一直延伸到无图案处(如图3所示)。特征是刀线较长,而且随着刮墨刀左右摆动,刀线也随着移动。解决方法:对刮墨刀的位置做上下调节,同时应观察印品有无色彩深浅走样现象。特别是当印刷版面是浅网情况下,刮墨刀上下调节极易使印品产生色差,必须注意。 2)刀线的走向很规则,出现在同一印刷图案部分的相同位置(如图4所示)。随刮墨刀的左右摆动而变动。这是因为油墨中粗颗粒顶起了刮刀,刮刀的左右摆动根本无法将它带动消除。若出现在中间色,则下一色油墨将对这些刀线加以填充,即在刀线处出现下一色的油墨色相。 3)刀线容易出现在最后一色上,在塑料薄膜里印时通常出现在白版上,且贯穿整个印品。从印品的正面观察,若刀线不粗就不容易被发觉,从印品的背面观察则可以发现刀线形成一条长长的“痕”(如图5所示)。这种痕迹在复合时会显现,特别是在复合镀铝膜时,在大面积白色处就更加清晰可辨。 无论产生哪种刀线,均应停止印刷,进行油墨过滤。过滤网因厂家不同而有不同选择。我们建议用140目金属筛网过滤。 3、刀线与刮墨刀的关系 刀线的产生与刮墨刀的质量、安装角度、实际调节有很大关系。优秀印刷操作工,能将刮刀调整到最佳位置。不仅能减少刀线产生,而且对整个印品的质量提高都有关系。可以说刮刀调节、安装是凹印的核心问题。刮墨刀研磨的好坏与刀线有很大关系,研磨得好,不易产生刀线,否则就容易产生刀线。研磨时通常选用油墨石研磨,再用1000#耐水砂纸加6#机油打磨光滑。刀的背面研磨成25°斜口,如果刮刀产生严重缺口,则应更换新刀片。同时也应注意刀片是进口的还是国产刀片。进口刀片有弹性,不易产生刀线。如果是国产刀片,硬度较高,容易产生刀线。刀片须具备一定的弹性,硬而无弹性是产生刀线的主因,同时对印刷滚筒损伤较重。刮不干净油墨导致透明度下降会产生“印品灰雾”故障。刮墨刀的刀尖应选择圆弧形刀尖,这样可以保护印版。安装时刮刀分正副刀片,副刀片主要起支撑正刀片作用。安装时正刀片较副刀片长0.5cm为宜。正刮刀片安装太突出,刮刀容易变形,呈波浪形状,影响刮墨效果,从而发生质量故障。如果安装太短,油墨极易刮尽,但是印版上的刀痕会很多,而且只要刀一松,再印出的图案变浓或变浅,无法反复使用。另外刮刀的压力很关键,压力太大对印版损伤,太轻刮不干净油墨。 |
||
右列会员因为此帖价值甚高向 rocmemory 表示感谢: |
baihaiguang (2017-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