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帮助 |
社区圈子 |
日历事件 |
2018-02-23, 11:14 | #1 | ||
|
|||
正式会员
等级: 二袋长老
|
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管理风格和质量理念,但是如何改善质量状态减少返工率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一 流的制版水平,置身于同行业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是凹印制版行业普遍面对的重要课题。随着印刷业的发 展和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雕刻技术、色彩还原技术、电分制作技术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电镀设备也进一 步完善,但是凹印制版技术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产品的完成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 据比较保守的统计,每月各生产工序出现的各类质量问题造成的印版返工一般达到生产总数的5%~8%,有 的制版公司甚至远远超过了5%~8%。应该注意的是在生产中出现的质量差错大都是经验不足或检查疏漏, 约占公司总返工率的90%以上,由此可见改善返工率提高生产效率首先要重视各个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营 造一个良好的质量环境,员工自觉按操作规范进行生产,注意力高度集中,勤于检查,有效沟通,才能防患 于未然提升凹印制版的整体水平。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提供技术支持。 一、 建立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略) 版辊的技术标准:主要有锥度、同心度、椭圆度、递增、动平衡、铜层厚度、铜层硬度、铜层的表面质 量、铬面厚度、铬面粗糙度和铬面硬度。 雕刻的技术标准:主要有雕针、网线、网角、曲线、网值。 打样的技术标准:主要有油墨品牌、油墨搅拌、油墨冲淡比例、油墨粘度、滚筒压力、刮墨刀角度、刮 墨刀露出垫板尺寸、套印精度、室内温湿度、浅调网点转移数据、 色彩管理的技术标准:主要有电雕机的特性曲线及相关设置、打样的技术标准、数码样特性和制版色谱。 制作的技术标准主要有:相临两种色彩之间的扩缩关系和扩缩数据及线条和文字线粗数据。 二、稿件质量管理 稿件是制版公司资料线的源头工序,是公司与外部联络的窗口,代表着公司的市场形象,不但要具备强烈的职业道德还要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公司的设备性能、生产状态,熟悉印刷工艺和各种袋型的特点,在生产中除了将原稿的制版要求正确传递到生产车间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依据的唯一性:制作依据、着色依据、文字依据必须是唯一的,为预防签字稿的文字错误,文字依据尽量参照文字原稿,与制版无关的用户资料要有明确标示。 B、清楚制版要求:用户以各种形式发来的制版原稿,有不理解之处要求一次性问清楚,尽量避免反复电话联络,影响用户的心情,给人以不专业的感觉。 C、注意原稿质量:原稿质量差或清晰度不够是不能制版的,如果用户不方便更换原稿,要耐心向用户解释清楚,当原稿在电分完成后要求打原大的数码样或彩稿(图象部分)请用户签字认可后方可制版,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D、标注清楚:用户的制版要求或改版要求必须用文字描述清楚,避免口头传述,容易混淆的部分要详细标注清楚,防止理解有误造成返工。 E、原稿或原文件存在常识性的错误,在制作中要求改正过来,但是一定要通知用户或在送批样上标注清楚。 三、设计质量管理 优秀的设计产品是一种艺术竟界,它巧妙的将物体的逼真性和艺术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精湛的表达出物体的内函,又能给视觉以美的享受。但是专业设计不是绘画,首先要考虑将设计产品完美复制的问题,所以要将设计产品的艺术性和工艺的专业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并积极的与用户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扬长避短从制版的源头融人凹印工艺的特性化,便可以大大减少制版和印刷可能造成的诸多不便,进一步提升凹印产品的复制水平。 A、 包装产品的设计用色尽量鲜艳亮丽色彩饱和,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凹印工艺色彩鲜艳墨层厚实立体感强的优势,而且印刷容易出精品。 B、设计用色要立足于印刷油墨的色域范围,有专色挂网的数码样与印刷之间有一定的色彩差距,清楚一般彩稿、数码样与印刷油墨之间的色彩差别,与用户进行友好沟通,避免给制版和印刷留下还原色彩的困难。造成意外的印刷纠纷。 C、选择原稿要注意清晰度或分辨率,质量低劣的原稿不可能有高级的复制质量,从制版的源头把住原稿质量关是质量管理的基础。 D、 原稿网点在75%左右处于暗调层次并级区,组成的色彩容易粗糙影响视觉效果,尤其是绿色调中的兰色更为明显,所以原稿的主色调组色尽量避开75%左右的网点。 E、 凹印印刷套印精度相对较差,所以在原稿设计时尽量避免两种色块之间均匀漏白线条,以免影响白线条的均匀性。主题部位尽量避免两种色差较大的色彩相交,以免扩缩边过于醒目影响视觉效果。漏白底的细线条细文字不宜做复色套印尽量改用专色。 F、 凹印工艺浅网转移困难,特别是进入高温高湿的季节,如果印刷机转速慢或印刷环境差浅网转移更困难,所以许多产品可以改用专色替代工艺,由于专色版的浅网点可以适度放大从而有效提高浅网的印刷质量。另外对浅平网的设色一般不低于10%的网点,大面积的浅平网尽量考虑用专色印刷。 G、 电雕细文字细线条容易细,漏白细文字细线条容易粗,线粗低于0.1MM容易损失掉, 所以在原稿设计时就要注意线粗大于0.15MM,金、银横线线粗大于0.2MM,细线条、细文字尽量做成实地或做成专色。 四 、图文质量管理 图文车间是返工率高发区之一,经常发生的差错有文字错、进线错、填色错、压印错、细小文字线条过细、无缝接错、排版方向错等,这些质量差错大都是缺乏经验或操作中的疏漏,更多的则表现为没有按制版要求制作。对新员工要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和筛选,不断优化人员结构。操作认真仔细与加强检查措施是图文车间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 1、加强质量检查措施 A、制作前用几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理解生产传票,强调制作依据、着色依据、文字依据的唯一性, 依据的不确定性容易引起误导,是造成产品返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依据与文件有矛盾时要重新确定依 据。 B、检查制作文件的构图及各元素信息要与用户提供的彩稿完全一致,避免意外返工,图象分辨率要达到制版的要求,一般要达到300-350象素/英寸,过低的分辨率不可能有优质的复制效果,对质量低劣又不方便更换的图象原稿必须明确用户对原稿的再现要求及修改意见。 C、制作后的检查以自检为主,片检或互检为辅,有条件的情况下大版辊和特急件要增加终检人员检查, 确保成功率。要将片检、互检、终检纳入质量考核的范畴,提高重视程度。 D、重点检查一套产品容易同时造成多支版辊返工的相关因素,如单元成品尺寸、出血、排版方向、马 克线、光点、位置、图像尺寸、图像剪裁、图像模式、图像变异、图像替代、漏白字及有无遗漏或增多的 错误。 E、在制作中进线错是制作常发性返工之一,正常进线的数值一般根据印刷设备的套印精度和承印物规定为0.2-0.3MM,表印产品酌情大一些,但是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对印刷特性的了解,原稿线条细时,进线可以小一点,如果进线造成物体的变形只能不进线或紧靠。 2、认真对待每一次质量差错 制作的工作特点是较琐碎,稍有不甚差错会随之而来,有时候长时间突击生产任务精神疲劳也容易忙中出错,一旦出现质量差错要认真对待,差错不在大小,重要的是要组织员工开好质量分析会,将个人的返工经验演变成集体的财富,使质量差错在大家共同关注中得到升华。其实有些小差错也不一定能造成产品返工,但小差错是大事故的前奏,只有提高对小差错的重视程度,才能有效的减少产品返工。另外,凹印产品是多工序按顺序完成的产物,从过程控制的角度分析,造成一个产品的返工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不单纯是一个工序的问题,而是多个工序共同疏漏的结果。例如电雕工艺对细线条细笔划是有要求的,如果设计时的意外疏忽将线条作细,能够在制作、片检或电雕过程中检查发现便可以有效的防止版辊返工,因此对质量事故要作扩大分析,不是简单的确定主要责任的归属,重要的是共同分析各相关工序应承担的义务,只有主观上重视,产品返工才会改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把返工产品和当事人的返工分析装订成“返工录”供员工翻阅学习,温故而知新,提高质量防患意识,逐步营造人人关心质量的生产氛围。产品差错率便会逐步降下来。 五、电分调色的质量管理 电分技术表现的是原稿色彩层次的还原性和艺术性,代表着产品的复制水平,如何提升电分调色的准 确性,首先需要不遗余力的稳定色彩管理体系来提高原稿色彩层次的还原性,其次是保证色彩还原性的基 础上对有些原稿的色彩层次进行艺术加工或色彩的修饰提升,使原稿的色彩层次和质感更能刺激消费者的 审美观。所以电分调色人员必须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熟悉凹印工艺的特性、对凹印技术具有综合分析 能力。 1、良好的色彩管理是色彩还原的保障 色彩管理描述的是同一个原稿文件即相同的色彩数据,经过不同的输出空间即原稿→电脑显示→数码 样→凹样或印刷品呈现十分近似的色彩效果。方法是利用相应的色彩管理软件调整并稳定电雕——打样的 相关数据,使之满足各级层次特性和灰平衡,然后用分光密度计读入IT8色标创建该油墨的ICCProfile特性 文件,可以获得准确的油墨特性数据,将油墨特性数据分别添加在数码打印机或电脑显示数据上便可以获 得与凹样基本一致的色彩效果。所以色彩管理特别强调各生产环节的稳定性,尤其是数码样或色谱与打样 色彩还原的一致性,从而保证原稿的色彩层次在整个制版印刷过程中的可预见性。同时要尽量完善多种承 印物和不同油墨特性的色彩管理,定期对工作中反馈的色彩还原差距进行分析、修改,使数码曲线更趋合 理,对兼顾不了的个别色彩区域要心中有数,并在电分调色中有针对性的给予补偿,提高产品调色的一次 性成功率。随着原稿质量的普遍提高,强调色彩还原性的产品已经成为电分调色的主流工作,也作为行业 内衡量制版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电分调色基础管理 A、色彩管理设专人负责:要建立色彩管理技术档案,定期的对色彩还原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和改善,当一套版辊追样不理想时,首先要对照色谱检查相应的电分调色数据是否合适,数码样是否标准,其次测量版辊的电雕数据和检查打样网点的转移效果。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有些影响色彩还原的因素可能发生一些偏移,要定期校正数码样,一般三个月一次。定期校正电脑屏幕,一般六个月一次。定期打样检验标准色谱版,一般三个月一次,保证色彩管理的相对稳定性。 B、电分调色要实行个性化服务:印刷与制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制版服务于印刷,而印刷则要正确 表现版辊的层次、色彩和质感,制版的各项技术指标必须与印刷过程有机的融为一体,才能最大限度的发 挥印刷过程的效能,生产出赏心悦目的产品。所以电分调色首先要适应印刷特性,其中包括充分了解高速 印刷机和低速印刷机的网点转移特性,以及印刷环境、印刷油墨对色彩还原的影响,实行个性化服务。这 对提高产品的竟争性和提高印刷效率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C、建立胶、凹印工艺转换曲线:用户在电脑屏幕看到并认可的设计文件都是胶印摸式,而凹印数码 样表现的色彩层次已经增加了凹印工艺特性,如果直接用设计文件打印凹印数码样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 的色彩差异,所以电分调色的作用之一就是特性转换,将外来的设计文件根据彩稿的色彩层次转换成适合 本公司制版特性的电分文件。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建立胶、凹印工艺转换曲线,这条转换曲线特性与电雕曲 线特性具有互补性,在正常情况下电分调色只要在外来的设计文件上载入这条转换曲线便可以得到与原文 件基本相同的色彩层次,有效的避免反复追色的困难。 D、电分调色的一般规律:一是整体色调的调整一般用四色曲线根据原稿色彩需调整量最少的一色确 定,某些色彩的不足或过量分别用单色曲线进一步校正,最后对兼顾不了的色彩选出来进行局部校正。二 是凹印工艺更注重柔和的层次风格,要适当加强暗调部分的反差对比,对次暗调和原稿隐约可辩的深层次 要作工艺性提亮,而从高光到明亮的浅中调是原稿层次、质感、色彩表现的重点,也是视觉最敏感的部 位,要注意层次衔接自然,反差清楚,颗粒细腻。三是电分调色要在同一条层次曲线或颜色曲线中校正直 到满意为止。原文件经过电分调色已经进行了层次切割,如果打样效果不满意则要用原始的电分文件重新 调整。四是清晰度的调整要求一次性到位。 E、合理选择电分工艺:在原稿的彩色领域要大力提倡用三原色制版,基本色要足,保证色彩的鲜艳 程度,亮调彩色部分的补色尽量少放或不放,突出色彩的亮丽感,尽量少用黑色,有黑色的参入容易发生 撞网,色彩的明暗变化用补色替带黑更适于印刷。而深度混合色部位采用GCR工艺重用黑版则能够明显的 改善原稿暗调层次,常使用的一组数据是K=90-95%,C=50-60%,MY=40-50%,黑色量随彩色量的提高而降 低。如果原稿层次差,可以将黑版层次计算在相应的色版上改善原稿的层次变化。 F、规范电分查色:查色以色谱为准,用原稿与色谱对照时,色谱应垂直放于日光灯下,查色者的观 察角以45°较为理想,且不宜离色谱太近。印刷稿的色彩还原要以制版色谱为基准,印刷稿本身的网点百 分数受印刷工艺特性和印刷墨层的影响与本公司的制版特性很难吻合只能作参考。 G、数码样检查:数码打印机彩墨模拟了印刷油墨的特性,在正常情况下基本能够表达出原稿的色彩层次,只是印刷品的细微色彩层次变化和清晰度受浅网转移和印刷套印的影响很难达到数码样的效果,原稿1-2%小网点数码样可以表现出淡雅的色彩变化,但这些微妙的色彩层次却难以在印刷中表现出来,通常需要数码样在亮调和亮中调的层次力度比原稿有更明显的层次反差,以补偿印刷过程可能造成的损失。 H、印刷稿扫描检查:印刷稿的层次范围较短,选用印刷稿制版要重视原稿扫描的质量,首先检查明暗两端层次不能过多损失,原稿的亮调层次丢失或暗调层次并级后台处理达不到如期的层次效果。其次是去网扫描则要注意对原稿清晰度的影响,不能顾此失彼,一般固定输出(OUTPUT)为175线或200线,分辨率为350dpi而变动ORIGINAL数值为152线或178线去网效果合适。 3、不同原稿的质量管理 A、人物肤色调色 人物肤色大都处于原稿的明亮部分,受凹印工艺特性的影响,凹印肤色显得单调缺少色彩变化,因此 在电分调色中要注意:第一,亮调层次反差适当加强,通过黄版解决肤色中的冷暖关系和色彩变化,黄版 的高光层次要求崭一些,红版则要求柔和细腻一些,嘴唇和脸颊部分要作适当润色,兰网的层次反差讲究 柔和性,一般不主张断网。第二,光线部位的网点比例要把握好,不能失去原稿固有的色彩情调,网点过 渡要均匀柔和。第三,肤色中不主张使用黑版,这不仅因为黑油墨颗粒粗透明性差衬放量不好把握,而且 可以避免工艺性撞网,第四,把握肤色中的用色关系,东方人的肤色一般Y>M=5%左右,兰网从红网的20 -25%左右出现3-4%的小点。西方人的肤色一般M>Y=3-5%左右,兰网则要适当大一点。而青年女性、儿童 肤色多倾向白皙红润,网点过大影响白皙的肤色质感。 B、风光类原稿调色要注意:第一,充分利用凹印工艺墨层厚实色彩鲜艳立体感强视觉冲击力强的色 彩属性,中暗调色彩反差适当调深加大,原稿的深度基本色尽量饱和,对彩色感差的原稿要注意色彩的提 升,对重要的色彩可作适度的渲染使产品更加赏心悦目, 第二,色彩中有补色的参入才能使色彩生动自 然具有光线感和立体感。但是在明亮色彩部位还是要注意补色宁少勿多,充分体现鲜艳亮丽的色彩属性。 第三,锐化量可以适当大一些但要一次性用足,进一步强化原稿的细微层次对比。 C、浅灰色类图像调色要注意: 第一,牛奶、棉花、白萝卜、水饺、白衬衣等浅网图像同属白色物体但是质感不同,如何使这类产品既白的有亮度又有微妙的层次变化,关键要根据制版特性控制好浅网部分的临界网点值和原稿的冷暖关系,黄网适当小一点,一般控制临界网点CM≥4%不能断网,Y≥3%,亮白区的泛色 ≥4%,控制次亮面网点在10-15%左右,第二,亮白区的层次衔接要`柔和自然,颜色要分布均匀避免出现"花"的现象,第三,对于亮调缺乏层次变化的原稿采用层次曲线调节很难奏效,可以选择层次相对较好的色版通过局部的层次计算,加强亮调的层次反差,效果非常明显。浅网既是体现图像明快感的主要阶调,又是体现图像形状轮廓和质感的主要部分,当前许多凹印印刷企业印刷环境不理想,油墨质量和温湿度得不到保障,浅网小网点转移不全,损失了这部分细腻层次和微妙的色彩变化,所以浅网的转移质量是衡量制版和印刷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提高这类产品的再现质量,可以将YMC整体色彩调深一些,层次反差加强一些,而利用冲淡印刷油墨进行补偿,考虑到稀释印刷油墨对中暗调层次的影响更明显,所以一般亮调网点上移1-2%,中暗调网点上移5-8%,我们在电分牛奶、白色内衣等产品采用这种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但有效的解决了浅网的转移问题,而且细腻柔和的浅调层次和原稿冷暖色调的灰平衡特别到位,用户和印刷公司都非常满意。如果产品主题伴有人物图象,则还要注意加强黑版的阶调层次提高人物面部和头发的精神轮廓。 4、电雕的色彩管理 原稿的灰平衡和还原性是制版与印刷共同遵循的技术指标,由于各制版公司都有各自的技术数据,色 彩再现特性不够规范,这样便造成同一个电分文件相同的网点数据在不同的制版特性条件下色彩平衡数据 和图象的色彩层次再现效果相差很大,所以凹印工艺的色彩管理首先要选择一定品牌的三原色油墨和承印 物的网点转移特性建立电雕曲线,在调试电雕曲线之前,还要先确定网线、网角、通沟、雕针角度、网值 等基础数据且试雕值一定要规范准确。对电雕曲线的调试则可以参照同行业的电雕曲线并结合本公司的打 样特性,通过三原色油墨组成的等值灰梯尺检查 a、网点的最大再现范围:一般要求GMY=3-85%,K=3-75%; b、曲线形状:高调和暗调的层次反差要适当加强,补偿凹印工艺的层次缺陷; c、灰平衡:灰平衡贯穿于制版印刷全过程,是检验色彩还原各个生产环节的重要标准,在相同网值 的灰梯尺上,各级层次段应该呈现不同亮度的棕茶色。 d、电雕曲线的修整:可以通过灰平衡分析检查电雕曲线各级层次段的灰平衡状态,为电雕曲线的修 整提供理论根据。对电雕曲线的修整要注意曲线的平滑度,防止过渡网出台阶。 常用的电雕曲线一般有一条OPP膜的里印层次曲线和一条表印层次曲线,也可以再有一条青版与品红 版互换网角的OPP膜里印层次曲线用于人物原稿的雕刻。由于电雕曲线及雕刻的基础数据代表一定条件下 的色彩还原特性,如果电雕曲线及雕刻的基础数据发生了变化,电分调色的色彩层次和灰平衡也就失去了 依据,所以强调电雕曲线及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是色彩还原的关键。 B、严格铜辊雕前和雕后的质量检查 按照过程控制的原则,编程人员雕前要检查下雕文件,重点检查下雕文件的成品尺寸、拼版方向、出 血、无缝接、马克线、光标、文字线条的细笔划等符合制版要求,雕刻人员则要认真检查铜面的砂眼、划 痕、台阶、粗糙度、厚度、硬度符合雕刻质量,并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尽量减少下雕文件和铜辊的质量 疏乎而造成意外返工。目前电雕打针也是造成版辊返工的重要因素,各制版公司都在积极的探讨摸索电雕 打针的起因,除了要注意铜层的硬度和铜液的杂质外,还要注意铜面上的抛光膏一定要擦干净,擦版要干 净到卫生纸上没有残留的污垢,抛光膏的主要成分是金刚砂,金刚砂的硬度高,是造成电雕打针的另一个 因素。粗糙的铜面更容易残留抛光膏,所以修补过的铜面要重新抛光,另外版辊的试雕与雕后网点测量都 是稳定电雕质量的重要措施。 C、合理的雕刻工艺 确定电雕工艺要着重考虑印刷工艺、原稿特性、承印物、油墨特性,使印刷品既可以获得足够的色彩饱和度和清晰的细小文字又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撞网、色彩偏移(相同的网点设置,色彩表现不一样)、色彩组合粗糙和水纹的产生。常用的OPP膜里印雕刻工艺: K500电雕机120°雕针参数 色版 线数/cm 角度 高光 暗调 通沟 C 70 0 34 168 28 M 70 2 34 140 1 Y 70 0 34 170 28 K 100 4 28 118 18 确定雕刻工艺还要根据原稿的不同特点注意以下几点: a、采用色彩再现性强的30度网角用在主色版上,人物肤色的主色版MY采用30度网角更细腻; b、面积较大的底色(双色)用同网线同网角容易产生色彩偏移,造成色彩不均匀发花,而当底色(双色)面积较小时用同网线同网角则色彩非常细腻; C、黑版特别是雕刻文件大的黑版一般主色用70线30度角,文字用100线30度角分雕,可以节省雕刻时间,如果原稿彩色部分由KCMY四色组成,黑版用70线30度角则容易产生色彩偏移; D、专色版的网点要尽量雕大但要有一定的网墙,使原稿的实地部分墨层平整厚实没有水纹; E、可以采用防出花工艺(100线/30°∠)改善过渡网出花的缺陷。 5、打样车间的质量管理 原稿的图文质量和版辊质量要通过凹样表现出来,是产品质量的窗口,代表着制版技术的综合实力,由于数码样、色谱、电雕曲线的色彩管理来源于稳定的打样数据,所以打样车间的质量管理首先要控制打样数据的稳定性,不能片面追逐低返工率而把打样当作一个可以随意调整的可变因素,这样不但不能向电雕和电分反馈色彩还原的真实信息,不利于制版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误导了客户影响了印刷。其次是当前的数据化控制还达不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各工序的质量控制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由此造成一定范围内的色彩问题可以通过打样油墨进行适当的调整。 A、打样车间的色彩管理 经过色彩管理的电雕曲线和数码样特性是建立在稳定的打样条件和相应的技术指标上,所以在打样过 程中要求严格控制: a、油墨品牌:凹印油墨品牌很多很杂,油墨的色相和网点转移特性相差甚远,色彩管理可以根据公司 客户群常用的油墨品牌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高、中、低三挡油墨品牌分别做色彩管理,提高印刷的还原性; b、油墨搅拌:凹印油墨的主要成分是染料颗粒和联结料,正常状态下染料颗粒均匀分散在联结料当中, 但是染料颗粒的比重高,在静止状态下染料颗粒会慢慢下沉,造成容器底部和顶部油墨浓度不一致,因此 油墨在使用前要充分搅拌。如果使用油墨搅拌机一般需要三分钟; C、油墨冲淡比例:打样机的速度慢,使用性能较软的辊筒橡皮,提高了油墨的转移特性,而印刷机速 度快,为保证印品的清晰度采用性能较硬的滚筒橡皮,降低了油墨的转移特性,所以印刷机无论如何达不到 打样机的色彩饱和度,因此在制版中必须将版辊作深利用冲淡打样油墨来适应印刷机的特性。油墨冲淡比例 过小,印刷油墨调整的空间也小,油墨冲淡比例过大则影响凹样的清晰度,比较合适的油墨冲淡比例为3:1。 d、油墨粘度:改变油墨粘度可以改善浅网的转移质量,也可能造成网点脱墨实地部位出水纹或色彩饱 和度下降。调整油墨的粘度一般是在油墨中加入甲苯、异丙醇、乙脂等挥发性溶剂,用2#差N杯测量20-22秒 左右较合适。 e、室内温度:18-22°左右, 凹印油墨使用苯、醇类挥发性溶剂,环境温度高溶剂挥发快,小网穴里的油墨易干版。湿度太大的空气中水份增多,尤其是高温高湿的夏季溶剂急速挥发带走大量的热量使空气中的水份进入墨槽从而使油墨的溶解性变差影响网点的转移。所以在高温高湿的夏季电分浅网一般要求上移1-2% 。 f、套印精度:≤0.02mm,凹样尽量整洁套印准确,否则因网点的叠印关系会影响到组色的视觉效果, 即相同的网点设置色相有差异。 g、刮墨刀露出垫板尺寸:6-7mm,影响着油墨的转移效果。 h、刮墨刀角度:60°,影响着油墨的转移效果。 i、 辊筒压力:5MPA,影响着油墨的转移效果。 r、 凹样的质量要求:凹样整洁套印准确,网点结实不托墨,浅网转移和暗网并级符合标准。 打样是凹印工艺规范化控制的重要环节,一旦打样条件或相应的技术指标发生变化,原稿的色彩还原 或层次特性便发生相应的偏移。所以稳定打样的各项技术指标是色彩管理的关键。在影响色彩还原的因素 中,电分调色和电雕工序都有严格的数据控制,但是在打样过程中油墨搅拌、油墨冲淡比例、油墨粘度和 操作习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相对差一些,凭经验工作的成分多一些,在相同条件下打样同一套版或多或少 存在差异性,因此要经常组织所有打样人员认真观摸、分析、练习和考核打样同一套版辊色彩层次的一致 性。另外,即便是同一品牌的油墨有时也存在质量上的差别,所以要要定期打样检验标准色谱版,一般三 个月一次,保证色彩管理的相对稳定性。 B、合理调整上工序的色彩缺欠 打样是检验各个生产环节质量状态的集中体现,但是目前的生产状态很难达到质量完美的境界,例 如电分调色有时在无意中存在一点缺陷,还有雕刻版辊的铜层软或雕刻针使用过久都影响网穴的储墨功 能,而铬层太厚,由于尖端效应,影响小网点转移性能。这些方方面面的不尽人意之处最终汇聚在打样车 间木已成舟,需要通过适量的打样调整来达到或接近原稿的色彩效果。调整的方法规范为适当的改变打样 油墨冲淡比例或油墨粘度。以我公司为例,由标准状态下的3:1增加可调范围到1;1—4:1,超过这个范 围原则上不能进入市场。如果在制版过程中片面追求原稿的色彩层次,无节制的更改打样技术指标,会造 成印刷过程的诸多困难。这也是印刷用户经常抱怨有些版辊在印刷过程中调整幅度过大,追色困难,造成 耗材、耗力、影响质量的直接原因。当一套版辊追样色彩不理想时,首先要对照色谱检查相应的电分调色 数据是否合适,其次检查打样网点的转移效果,最后是测量版辊的网点数据。 |
||
右列会员因为此帖价值甚高向 sdhao123 表示感谢: |
杜宇 (2018-10-04)
|
2018-05-22, 22:52 | 只看该作者 #6 | ||
|
|||
正式会员
等级: 三袋长老
|
请问避开的有效方法? 电分调色首先要适应印刷特性,其中包括充分了解高速 印刷机和低速印刷机的网点转移特性,以及印刷环境、印刷油墨对色彩还原的影响,实行个性化服务 请问,电分人员怎么知道印刷厂把一套版是放在高速机印还是低速机印?即使是放在同一台机上印,怎么知道他开多少速度? 同时要尽量完善多种承 印物和不同油墨特性的色彩管理,定期对工作中反馈的色彩还原差距进行分析、修改,使数码曲线更趋合 理,对兼顾不了的个别色彩区域要心中有数,并在电分调色中有针对性的给予补偿 请问连色彩管理软件和分光光度计这种高科技软件和高精度仪器都有误差的问题,电分的怎么用肉眼去补偿?还不考虑印刷环境和油墨的差异? 建立胶、凹印工艺转换曲线:用户在电脑屏幕看到并认可的设计文件都是胶印摸式,而凹印数码 样表现的色彩层次已经增加了凹印工艺特性,如果直接用设计文件打印凹印数码样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 的色彩差异,所以电分调色的作用之一就是特性转换,将外来的设计文件根据彩稿的色彩层次转换成适合 本公司制版特性的电分文件。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建立胶、凹印工艺转换曲线,这条转换曲线特性与电雕曲 线特性具有互补性,在正常情况下电分调色只要在外来的设计文件上载入这条转换曲线便可以得到与原文 件基本相同的色彩层次,有效的避免反复追色的困难。 这一段明显就是外行话!还停留在殷幼芳老的理论的基础上!一看就是运城老的理论! 电分调色的一般规律:一是整体色调的调整一般用四色曲线根据原稿色彩需调整量最少的一色确 定,某些色彩的不足或过量分别用单色曲线进一步校正,最后对兼顾不了的色彩选出来进行局部校正。二 是凹印工艺更注重柔和的层次风格,要适当加强暗调部分的反差对比,对次暗调和原稿隐约可辩的深层次 要作工艺性提亮,而从高光到明亮的浅中调是原稿层次、质感、色彩表现的重点,也是视觉最敏感的部 位,要注意层次衔接自然,反差清楚,颗粒细腻。三是电分调色要在同一条层次曲线或颜色曲线中校正直 到满意为止。原文件经过电分调色已经进行了层次切割,如果打样效果不满意则要用原始的电分文件重新 调整。四是清晰度的调整要求一次性到位。 这段和B C 段明显矛盾! 规范电分查色:查色以色谱为准,用原稿与色谱对照时,色谱应垂直放于日光灯下,查色者的观 察角以45°较为理想,且不宜离色谱太近。印刷稿的色彩还原要以制版色谱为基准,印刷稿本身的网点百 分数受印刷工艺特性和印刷墨层的影响与本公司的制版特性很难吻合只能作参考。 半色调图像你给我按查色谱调一张图片看看?根本不懂电分理论! 合理选择电分工艺:在原稿的彩色领域要大力提倡用三原色制版,基本色要足,保证色彩的鲜艳 程度,亮调彩色部分的补色尽量少放或不放,突出色彩的亮丽感,尽量少用黑色,有黑色的参入容易发生 撞网,色彩的明暗变化用补色替带黑更适于印刷。而深度混合色部位采用GCR工艺重用黑版则能够明显的 改善原稿暗调层次,常使用的一组数据是K=90-95%,C=50-60%,MY=40-50%,黑色量随彩色量的提高而降 低。如果原稿层次差,可以将黑版层次计算在相应的色版上改善原稿的层次变化 这个是明显错误,给你个黑灰调为主的图看看,追死你!该用长调黑就用长调黑,改用短调黑就用短调黑!有些颜色能用黑不用互补色,有些色能用互补色不用黑! 数码样检查:数码打印机彩墨模拟了印刷油墨的特性,在正常情况下基本能够表达出原稿的色彩层次,只是印刷品的细微色彩层次变化和清晰度受浅网转移和印刷套印的影响很难达到数码样的效果,原稿1-2%小网点数码样可以表现出淡雅的色彩变化,但这些微妙的色彩层次却难以在印刷中表现出来,通常需要数码样在亮调和亮中调的层次力度比原稿有更明显的层次反差,以补偿印刷过程可能造成的损失。 数码打印机线性和纸张特性档和源ICC是什么关系? 人物肤色大都处于原稿的明亮部分,受凹印工艺特性的影响,凹印肤色显得单调缺少色彩变化,因此 在电分调色中要注意:第一,亮调层次反差适当加强,通过黄版解决肤色中的冷暖关系和色彩变化,黄版 的高光层次要求崭一些,红版则要求柔和细腻一些,嘴唇和脸颊部分要作适当润色,兰网的层次反差讲究 柔和性,一般不主张断网。第二,光线部位的网点比例要把握好,不能失去原稿固有的色彩情调,网点过 渡要均匀柔和。第三,肤色中不主张使用黑版,这不仅因为黑油墨颗粒粗透明性差衬放量不好把握,而且 可以避免工艺性撞网,第四,把握肤色中的用色关系,东方人的肤色一般Y>M=5%左右,兰网从红网的20 -25%左右出现3-4%的小点。西方人的肤色一般M>Y=3-5%左右,兰网则要适当大一点。而青年女性、儿童 肤色多倾向白皙红润,网点过大影响白皙的肤色质感。 肤色的关键不仅在于红黄关键在于兰,如果是黑人怎么办?黑是不是重要? 原稿的灰平衡和还原性是制版与印刷共同遵循的技术指标,由于各制版公司都有各自的技术数据,色 彩再现特性不够规范,这样便造成同一个电分文件相同的网点数据在不同的制版特性条件下色彩平衡数据 和图象的色彩层次再现效果相差很大,所以凹印工艺的色彩管理首先要选择一定品牌的三原色油墨和承印 物的网点转移特性建立电雕曲线,在调试电雕曲线之前,还要先确定网线、网角、通沟、雕针角度、网值 等基础数据且试雕值一定要规范准确。对电雕曲线的调试则可以参照同行业的电雕曲线并结合本公司的打 样特性,通过三原色油墨组成的等值灰梯尺检查 每个印刷厂用的油墨都不同,甚至同一家厂因为利润和成本的影响用的油墨都不同,按你这个说法怎么做? 这个应该是运城的东西,估计是东莞运城的老理论! 不善于利用黑的不是一个好电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