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帮助 |
社区圈子 |
日历事件 |
2006-08-05, 09:01 | #1 | |||
|
||||
荣誉版主
等级: 五袋长老
|
据资料,2005年中国出版图书达22.48万种、总印数64.02亿册,期刊9423种、总印数27.51亿册,报纸1939种、总印数404.02亿份。总体上,出版物印刷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中国出版物总量上升做到了基本持平。 在商业印刷领域,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和贸易的高速增长给包装装潢印刷带来巨大的市场。 近年来,中国的印刷技术发生了重大发展,激光照排(图文排版)高度普及,彩色制版由电子分色、拼版、晒版发展到了直接制版。印刷彻底淘汰了铅印,全面普及了胶印,并向高速、优质、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龙新民说,未来5年,全国印刷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预计在8%左右,到2010年,中国印刷工业总产值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中国将推动印刷产业适度集中发展,以成为世界重要的印刷生产基地之一。 三大印刷基地 深圳德信美印刷公司总经理李强午间休息的时候总喜欢随手拿起一份印刷小样,把它盖在脸上闭目养神,闻着淡淡的墨香才让他更放松和惬意。 几年前,这家公司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现在已成一个以印刷精品著称的企业,在前不久结束的深圳第二届文博会的平面设计大赛上,深圳德信美印刷公司获得了“创意中国”平面设计金奖。 尽管这个企业的成长经历了艰苦的努力,但李强说:“对我来说,创业充满乐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专业与爱好,跟我的事业完美地接合在一起了。” 德信美印刷公司的成长是近年来深圳一批新生印刷企业的缩影。 20年前,深圳还只有3家小作坊式的小印刷厂,在短短的 26 年中深圳印刷业迅速崛起,目前已有印刷企业1800多家,从业者13万。至 2005 年,深圳印刷业年产值达到 275 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的 36%。在全国印刷百强中深圳拥有 19 家企业,并包揽了前 3 名;出口总值占年产值的 50%,是中国主要的外向型印刷中心,在推动珠三角成为国际性印刷基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有望在 2010 年实现总产值 600亿人民币以上,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印刷基地。国内60%以上的高档书刊印刷品、85%以上的电话号码簿、90%以上的拍卖品图录都在深圳印制;深圳业界15次赢得世界包装印刷设计界的最高奖。 目前,中国印刷业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印刷基地。这些区域集中了中国众多上规模的大型印刷企业,发挥着产业带头作用。 这三大印刷基地的形成,各有其原因。以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利用毗邻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印刷基地的优势,在近年来迅速崛起,年产值高达600亿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印刷基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依靠活跃的经济氛围,并且随着外资企业在上海周边地区的集聚,获得了肥沃的发展土壤,目前,上海、江苏、浙江的印刷业产值均超过了200亿元;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加上北京这个出版中心的强大实力,形成了北方印刷业基地。 多种资本介入印刷业 清1994年,王选与妻子陈堃銶一起查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排版胶片。新华 十几年前,中国的印刷业还是一个基本上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行业。但是,如今中国印刷业投资主体已呈多元化态势。2005年百强中三资企业有62家,国有企业18家,民营企业2家,股份制企业18家。 2002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械改革,首先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将建国五十多年来归属新闻出版系统的出版社、新华书店、印刷厂与新闻出版总署脱钩,分别组成中国出版集团和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并分别由中宣部和国资委主管。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仿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做法进行改革。由此,完成了政府机关与企业脱钩,同时出版、发行与印刷分家的改革,印刷业高度市场化。 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印刷业在中国入世后进一步加快。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目前有外商投资印刷企业 2000 多家。近年来,每年都有近百家“三资”印刷企业获得批准成立,投资总额达几十亿美元。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高级顾问谭俊峤认为,内地印刷业有如今的规模与水平,很大程度得益于外资的进入,与此同时,外资也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 他说,以广东为例,外资印刷企业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与先进的管理带进广东,推动了当地印刷水平的提高,并产生了连动效应,带动了当地一批民营印刷产业的兴旺,打造了广东的印刷品牌效益。另一方面,外资进入内地后,自身也得到强势发展,特别是众多的香港企业进入内地后,厂区规模得到了扩大,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加上企业原有的境外客户订单,在竞争力上与内地身背各种包袱的国有企业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多数企业经济效益良好。 目前,世界著名的印刷业巨头的相关业务均已进入中国,它们或投资或出售印刷设备,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2005年,海德堡在中国市场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继续捍卫自己引领创新的行业先驱地位的同时,依旧在单张纸胶印机解决方案销售方面独占鳌头。 在2005-2006财政年度内,海德堡正在中国上海市青浦工业园区筹建新的生产基地,以便为中国市场生产印刷设备。这是进入新千年以来海德堡除在德国本土之外建设的第一家工厂,去年,相关合同已经签订,营业执照也已颁发。待建的工厂将包含5000平方米的生产区域,总投资额约1千万欧元。 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业内经营呈现出一种规模化趋势,去年中国印刷业百强中,企业集团占了相当比例。尤其是位列前10名的,有8家为企业集团。如位列第四的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业中,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就有5家。 近年来,许多印刷集团开始打破系统界限、所有制界限、专业界限,联合成立新的企业集团,如原成都军区印刷厂和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所属的四川新华彩印厂,以及民营包装印刷企业九兴包装印刷公司,联合成立新的印刷企业,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成为四川省最大的印刷企业之一。 国际公司与本土公司的合作同样引人注目。如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日本三菱重工株式会社纸印刷机械事业部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北京三菱重工北人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新公司旨在为中国和全球其它市场提供四开四色胶印机及印刷方面的解决方案。 有专家预言,中国印刷业5年之后,将真正进入大规模的并购时代。 看好未来 两名隶属吉林出版集团的长春新××刷厂的工作人员在检查印刷样片。迟海峰 谈及未来内地印刷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外商投资的前景,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高级顾问谭俊峤指出,今后内地印刷行业增长最为突出的领域,将集中于包装装潢、商品印刷类方面。 他说,中国超过四万多亿元人民币国内零售消费品和约5000 亿美元的出口商品需要包装和包装印刷配套,各种高档包装印刷、票据印刷、证件印刷、有价证券印刷、钞票印刷、防伪印刷、信用卡印刷、不干胶标签印刷、广告印刷等的需求持续扩大。在其带动下,诸如柔印机、凹版印刷生产线、全自动烫金机、集 CTP 制版技术和印刷机技术为一体的数字彩色印刷机、高新技术广告制作生产线等富含最新科技成果的各类高档专用印刷机的进口近年来明显增多。 谭认为,这种需要还会不断增加。仅以不干胶的需求来看,世界人均水平的需要量是 8-14 平方米,而中国目前的人均使用量还不足一平方米,足见其市场需求潜力。 印刷业的国际巨头也大多十分看好中国印刷业的未来。 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副总裁兼全球销售及运营总监Andrew Copley 表示,中国正经历巨大的增长和行业转型,201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印刷市场。 富士施乐顾问Frank D.Steenburgh表示,中国印刷业的增长率为15% ,并且拥有三大印刷中心。同时,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低成本的劳动力,因此成为全球第二大印刷活源进口国。 由于看好未来发展,一些实力较强的合资包装印刷企业近年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继去年投资 1200 多万元,引进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德国高宝利胶印机和克里奥直接制版机后,青岛海尔丰彩还正在酝酿扩大规模。“具体内容现在还不方便透露,但是有一点比较明确,我们将走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该企业综合部部长于新学说。 数码印刷被业界认为是未来的一个金矿。 不久前的德国世界杯期间,一份“新鲜”的德国报纸《Corriere dello Sport》实时出现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眼前--这是方正集团向人们演示的方正数码印刷报纸业务,这一技术使人们感受到数码印刷、网络印刷已经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 据方正印捷负责人介绍,方正数码印刷报纸业务,为宾馆酒店和驻华机构的外籍人士第一时间阅读到家乡报纸提供了可能。方正相信,今后,及时提供全球报纸将成为宾馆、酒店的一项新服务。 在中国市场,数码印刷的增长虽然低于印刷行业总体增长的15% ,但是中国市场的潜力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巨大商机,使影像业巨头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其很多重要的市场决策也开始围绕中国市场展开。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董事长、柯尼卡美能达控股株式会社常务执行董事木谷彰男指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在即,我们将进一步发展并且扩大市场规模。” 谋求自主创新 龙新民说,尽量中国已是一个印刷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印刷强国。 900多年前,北宋人毕升(日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令中国人骄傲。中国能否在不远的将来再度在印刷领域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中国离印刷强国有多远? 龙新民说,对照国际同行,中国印刷业当前面临着四大主要问题:一是人均印刷消费量水平较低,只有发达国家的1/10;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三是科研开发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创新后劲不足,印刷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四是企业在整体技术装备、从业者素质、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综合效益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其中,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今年初去世的著名科学家王选是现代中国印刷业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人物。王选在上世纪80年代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发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如果当时采用了多数专家提出的引进国外激光照排促进中国印刷业发展的建议,中国外汇不知道要流失多少。 如同其它领域一样,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被政府和有关人士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印刷业界,今年6月中国最大的通讯社新华社的一则报道颇受到关注。报道说,中国已成功掌握具有自主产权的下一代印刷技术。 报道说,中国科技人员经过十多年努力,不仅成功攻克了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的“瓶颈”--实现了版材的国产化,而且供多家报社及商业印刷单位大规模成功试用。这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几家跨国公司在这一技术上的垄断,成功掌握具有自主产权的下一代数字印刷技术。 “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国外相当,而成本要低于国外,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陈萍研究员说,研究所将加快技术推广和产业化步伐,促进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提升印刷业的整体水平。 |
|||